社會資本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更是新階段落實中央精神、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方式,是中央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的重要抓手。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正確認識PPP模式投資農業農村領域的問題與機遇,繼續發揮其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顯得迫切而重要。

 

 

20世紀90年代,現代意義的PPP模式開始在西方各國的公共服務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并且成為世界銀行等國際發展援助機構開展國別項目的重要模式在我國,PPP模式自2014年啟動以來,先后經歷了最初的啟動提量階段、2017年—2021年的監管整改階段、2022年以來的規范發展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流程體系,成為地方政府推進政府類項目的常態選擇。

 

據統計,在數量和金額上,三農領域PPP模式在庫項目和簽約落地項目分別占到全部的30.5%和30.0%,平均每個在庫項目和簽約落地項目的投資額分別達到12.8億元和13.0億元。農業農村已經成為PPP模式項目投資的重要領域。

 

目前,PPP模式投資農業農村領域面臨著政府履約能力弱、項目盈利能力弱、還款存在不確定、認知不到位等問題與挑戰。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地方政府財力不足,難以滿足PPP模式項目入庫要求;其次,農業農村項目盈利能力弱,潛在的優質項目缺乏;再次,是項目實施要求高風險大,還款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最后,還存在地方政府認識不到位,對該不該做PPP心存疑慮。

 

雖然PPP模式投資農業農村領域面臨挑戰,但可預見的是,其前景十分廣闊。近期系列政策的密集出臺,表明政策層面對于積極用好PPP模式擴大農業農村領域已經定調。經過曲折探索,目前PPP模式在農業農村領域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逐漸得到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社會各方認可。目前,從政策層面,中央已經明確定調要充分發揮PPP模式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有效作用。

 

與此同時,伴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和鄉村產業的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的產業基礎得到了全面改善,不論是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道路,還是走特色化、差異化、生態化發展方式,都有了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在這種條件下,投資農業農村領域成為具有良好收益的優質項目,通過PPP模式,實現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聯合,打造公益性和盈利性兼顧的項目,就能夠很好地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從而有效推動鄉村建設項目。

 

伴隨著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蓬勃發展,伴隨著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業農村項目參與主體的綜合素質、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組織機構的能力建設、機構間的協作能力等將得到全面提升。此外,伴隨農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農村近5億人的人口規模本身也將有效釋放農村消費市場潛力,從而為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基礎。

 

PPP模式投資農業農村領域任重道遠。

 

首先應有效提高項目對接質量,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一方面,要不斷提升全流程服務對接的理念,有效消除社會資本參與項目的疑慮。從整個項目全過程而言,除了庫中系列規范動作之外,還需要做好庫前和庫后的全流程與社會資本進行有效對接并提供優質服務,不斷改善地方投融資營商環境。另一方面,要從政策上積極鼓勵社會資本以聯合體方式進行投資。同時,在增強項目透明度的基礎上,努力減少項目期內政策和法律風險對社會資本的不利影響,避免政策朝令夕改或借績效考核機會任意克扣,從而提高社會資本參加的積極性。

 

其次,還應全面創新項目運行模式,有效增加項目入庫成功率。夯實鄉村振興PPP模式項目儲備體系,針對農業農村建設項目投資回收期長、盈利點低等局限性,優化組合多種PPP運行模式,探索PPP模式與專項債、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融合,創新項目利益回報機制,有效發揮社會資本的市場化、專業化優勢,適度超前地統籌謀劃、嚴格遴選一批鄉村振興PPP模式項目,建立健全多層次項目儲備體系。

 

除此之外,還要充分挖掘項目盈利能力,積極提高社會資本參與度。充分利用農村產業基礎完善、配套要素加速融合、政府系列支持等有利條件,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產村融合、城鄉融合、公益性與盈利性融合,將鄉村振興項目通過“打捆”包裝、“肥瘦”搭配等方式,創新基于項目多元化綜合收益的PPP運行模式,不斷增強項目的綜合盈利能力,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項目。

 

最后是不斷加強項目知識培訓,不斷增強地方政府積極性。加強地方政府PPP模式的理論、政策和案例培訓,結合政策硬性約束,以及PPP模式項目和專項債各自的優劣勢等分析,增強地方政府科學認識和用好PPP模式的信心和能力。開展統一培訓,指導財力相對充足地區的農業農村部門圍繞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統籌策劃一批優質的鄉村振興PPP模式項目,并以實施機構身份發起、組織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