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 | 王洪章(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建設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濰坊實踐交流會主旨演講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以金融安全與發展護航未來”,主要講四個問題:

一、加強金融強國理論建設與實踐,以堅定的理論基礎支持現代化建設

這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有人總結為包括強大的貨幣、中央銀行、金融機構、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監管和金融人才隊伍,落實和完成這個目標,使金融可以對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形成重要支撐。金融部門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圍繞中央金融強國建設目標,我們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有堅定的理論基礎,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貨幣金融理論,要有自己的金融理論基礎。

中國的金融實踐與其他任何國家是不同的,在金融理論建設上也應該不同。國外從1171年的威尼斯銀行(距今800多年),到現在的美聯儲為代表西方金融理論體系,是另一個體系。中國自身的情況也有差異,從1897年的中國通商銀行到建國前國民黨政府的中央銀行,舊的金融體制也和現在不一樣。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南方幾個城市成立了農民信用合作社,1928年在井岡山根據地建立了井岡山造幣廠,1931年在瑞金成立了第一個正式銀行,蘇維埃國家銀行,直到1948年10月1日,在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建國后順利過渡到現在的中國人民銀行,同時接手改造了舊的中國銀行,這個歷史說明,中國的金融實踐是一脈相承的,與我們黨的建設和中國革命建沒緊密相連,在這個實踐基礎上產生的金融理論具有中國特色。

中國金融不能照搬西方的金融理論,應該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理論并加以總結。中國金融理論應該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基礎上,對中國金融歷史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特色金融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形成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是做強做優做大,夯實金融大國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國有企業要做強做優做大,這三個標準缺一不可。做大才能在國際上有影響力,才能保持足夠的支撐第二大經濟體的金融實力。做強做優,需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綜合化經營和國際化發展,這是金融強國的必備要素,沒有市場化改革,難以優勝劣汰,難以形成現代金融體系;缺乏綜合化經營,無法優化金融的產品和服務,無法全方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沒有國際化,將會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失敗。

三是在金融宏觀調控上,繼續加強科學有序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和審慎嚴格的金融監管體制建設,同時要加強宏觀部門的相互配合和政策統一協調。現代經濟的重要特點是相融性、高科技、高效率和多邊界。金融宏觀調控不是孤立的,而且不可能獨立完成,需要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價格政策、外貿政策、就業政策等多方面宏觀部門相互配合,才能有助于取得增長、物價、就業和貿易等方面的平衡和發展,有助于筑牢金融強國基礎。去年美國硅谷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倒閉就是因為美聯儲在貨幣政策調整中沒有考慮到金融穩定和金融企業的薄弱環節,造成銀行出現流動性風險。

另外,強大的金融監管對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至關重要,每一次重大金融風險的處置,都帶來金融監管體制的調整和加強,說明監管的適應性有助于及時地控制風險。近幾年,在中央領導下,實行了監管體制的重大改革,加上長達多年的風險處置,監管成果比較有效。

在監管的適應性方面,下一步可能需要更加注重中小金融機構的“治理風險”,包括股東責任、法人治理結構、高管選配、經營機制和戰略管理,這些方面的治理比之合規管理更為重要。

二、培育耐心資本,為實體經濟注入資本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耐心資本,這在當下資本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顯得非常重要。

前兩天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對支持資本市場,鼓勵金融機構投資方面提出了多條措施。這些措施實質上是鼓勵發展耐心資本。耐心資本作為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以及超前布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從耐心資本的內容上可以歸結很多種,包括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政府基金等等。從所有制上,包括公有制、股份制、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等,從作用的形式上包括股本、股票、債券等等。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我國有480多萬億的金融總量,但是仍然沒有改變我國直接融資比重占比僅20%左右的局面。這個局面長達幾十年,主要原因在于,除了政策扶持方面不足之外,我們在直接投資方面,還缺少一個制度安排,缺乏鼓勵投資銀行發展壯大的制度設計,甚至還缺少一個規模足夠大的投資銀行或投資機構。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美國的銀行體系,美國前十大銀行總資產12萬億美元(相當于84萬億人民幣),其中摩根大通、高盛、摩根斯坦利三家投資銀行資產規模達5.37萬億美元(合人民幣37萬億元),占將近50%。(這里面可以把投行中的商業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中的投行業務相抵,不在計算之內)。特別是,摩根大通銀行市值居十大銀行之首,排名居全球第一,市值達6000億美元左右,比工行、農行兩行市值相加還多1000多億美元。目前我國有影響力的除了中投為主權財富投行之外,尚無一家真正成規模的投資銀行。

在發展和壯大耐心資本方面,發展具有國家一流水平的投資銀行很重要。在目前我國基金、資管、財富管理業務已經發展一定規模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培育一批投資銀行。除證券公司之外,目前我國公募基金規模31萬億,私募市場規模19.69萬億,具有投行性質的信托資產規模23.9萬億,理財市場規模28.5萬億(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96.88%),總和約100萬億元。這些金融業務規模很大,但存在著有些產品雷同、界限不清、監管分散、機構規模過小、市場影響力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有的甚至成為金融風險的代名詞。可以考慮在這類業務加上證券公司當中,通過市場化方式剝離商業銀行,整合重組為投資銀行,打造成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投資銀行,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發揮領頭羊作用。

三、在風險處置中發展中小銀行

從2018年爆出恒豐銀行、錦州銀行、包商銀行嚴重資不抵債重大金融風險、2022年河南數家村鎮銀行擠提事件等等,中小銀行風險事件已成為現階段區域性金融風險主要表現。這些事件從短期表現形式上是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治理混亂、黨建缺失、股東失責、高管失徳等原因,從長期看與市場有關,中小銀行的發展需要在戰略管理和經營管理上引起重視。

一是利潤和資產質量問題。中小銀行壓力可能較大型銀行更大。近幾年,銀行業整體凈息差呈下降態勢,截至今年二季度農商行的凈息差是1.72%,國有大行則在1.46%,過去農商行凈息差一般在3%以上,國有銀行一般在2%左右,相差1個點,現在中小銀行的凈息差相對其他類型銀行優勢已大幅縮小,經營效益明顯降低。在資產質量方面,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77%和3.14%,均高于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1.24%和1.25%。

二是中小銀行也面臨著數字時代競爭加劇和轉型困難的窘境。相較于中小銀行,大型銀行在資本規模和成本方面更具優勢。以往中小銀行憑借在經營區域內精耕細作,具有相當程度的本土優勢。但金融科技的發展為大型銀行提供了識別風險的先進手段,降低了大型銀行與小微企業、個體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為大型銀行服務下沉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同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進一步擠壓了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加劇了中小銀行的競爭壓力。所以,在數字金融技術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這兩個方面,中小銀行都不具備優勢。金融科技研發成本高、迭代速度快,使得中小銀行陷入了缺乏資金自研,而購買技術后續運維成本高的兩難境地。

三是公司治理落后,人才缺乏。總結過去中小銀行存在的問題,其中治理落后是主要原因,人才缺乏也成為治理落后根源。

針對中小銀行問題,可能需要從長計議,做好打基礎工作。

一是明確中小銀行戰略定位。1995年整頓城信社時,建立了城市商業銀行制度,當時明確城市商業銀行是市民的銀行,即為市民服務、為中小企業服務,現在仍然不過時。中小銀行的發展基因和成長邏輯,它成為不了大型商業銀行,也成為不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從國家需要看,普惠金融、中小企業更需要中小銀行的金融服務。把城市商業銀行定位為市民銀行和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我認為可能是最現實的,從大數法則的概率上分析,以小為主,才能妥善把握商機,穩妥控制風險。

二是現階段中小銀行的治理,不可重蹈覆轍,要把實行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放在首位。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確股東、董事會、高管的責任和義務,加強黨的建設。股東、“三長”不能相互越權,或者“越俎代庖”,“一長獨大”非出問題不可。

三是要引導中小銀行融合發展,漸近式推動數字化轉型。提升自身的經營水平和能力,才能讓中小銀行走的更穩。歷史經驗證明,單個中小銀行在經營能力、人才儲備、技術積累方面都存在不足,管理部門、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幫助中小銀行加強能力建設,在提升經營水平方面,組織交流、教育和培訓。在經營上可在中小銀行之間共享數據資源,使中小銀行在客戶選擇,業務管理,成本控制,議價能力等方面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此外,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宜“量力而行,從簡入繁”,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不能求全,因為成本和人才的原因,可能需要依靠外部金融科技公司來實現數據化轉型。需要逐步推進,首先解決柜臺服務、獲客能力等簡單業務,根據需要再發展運營、風控、管理等復雜技術,否則難以為繼。

四、銀行在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上要有新作為

過去,銀行參與房地產行業的渠道包括房地產行業對公貸款、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地產債和非標產品投資等金融資產,截至2023年末,商業銀行在房地產行業的相關資產約68萬億元,包括個人按揭貸款37.79萬億元。此外,銀行還擁有大量房地產上下游企業貸款、以及近幾年發展比較快的房產和土地為抵押物的經營貸和消費貸。在房地產行業下行背景下,銀行遭受了房地產行業的風險外溢沖擊。

一是影響銀行資產質量。特別是中小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承壓。房地產行業承壓帶動土地市場、上下游行業景氣度下行。房企、上下游企業、城投平臺經營能力下滑,償債壓力增大。經營貸、消費貸用途模糊,有的介入房地產。債券與非標展期、違約,使銀行生息資產收益率下降、不良率攀升。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在房地產融資的風險控制上,策略和能力存在差異,雖然貸款不良率都在2%以內,但分化比較嚴重,給未來資產質量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二是個人按揭貸需求下降。銀行最優質資產之一的個人按揭貸款,受房地產行業下行沖擊明顯。貸款需求明顯下降,2023年按揭貸款同比下降9.1%,至2.1萬億元,較峰值2021年的3.2萬億元,下降34%。另一方面是房地產項目停工,導致按揭斷供現象增加,按揭貸款不良率上升。三是房地產抵押物價值下降。降低其貸款資質,影響貸款人的現金流滾續,加劇貸款人的信用風險。

針對房地產的現狀和困難,中央提出了房地產新的發展模式,主要內容是“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面對房地產新舊模式轉換帶來的機遇挑戰,商業銀行除了關注房地產去化能力、房地產行業貸款不良率和集中度等風險指標外,應主動求變,求變的方向是推動房地產金融向“服務存量升級、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服務并重”,形成“股權投資、信貸支持、服務‘保障’、REITs上市”為一體的全方位住房金融服務體系。

今后可能要重點關注兩個市場,一是緊盯保障體系,今后 “市場+保障”住房雙軌制供給模式將成為行業發展趨勢,金融服務應從“商品房”向“保障房”拓展。抓住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擴容發展機遇,在對公業務端和零售業務端同步發力,根據保障體系行業特點(政府主導建設,供應對象明確,建設方式多元,政策優惠力度大)創新金融產品,打造新的業務和利潤增長點。

二是聚焦盤活存量。中國城鎮存量住宅存量3.74億套,335.5億平方米,大量存量住房的盤活與啟用,是當務之急。金融服務要從“增量”向“存量”拓展,積極介入城市更新等新興業務領域,與銀行的綜合金融服務相銜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有一系列政策配套和模式選擇,包括土地整治、基礎設施改造、房屋拆建重建、公共區間建設、交通規劃和生態保護等,這些更新項目都和房地產存量相關,銀行應積極嘗試多種角色切入存量市場。

另外,目前很多小區空置,達不到居住條件。銀行可以支持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完善存量住宅小區的服務設施,達到居住條件,支持商業、學校、醫療、物業等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二是中國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養老保障體系、養老設施建設、養老機制選擇、資金支持等養老制度和模式會呈多樣化,針對大量的存量,可否配置不同的養老模式,與政府、養老機構、保險公司等機構合作,把存量住宅小區改造成設施完善、功能互補養老社區。

三是拓寬融資渠道,金融服務從“信貸”向“股債結合”拓展。例如開展私募股權投資,獲取資產培育增值收益;參與公募REITs,獲取多元化綜合收入;積極發展投資銀行業務,做好資本市場服務。把房地產良性循環所需要的多元化金融服務提水平,上檔次,切實解決問題。如果通過金融服務實現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將會使經濟增長上一個大的臺階。